实时讯息 家电百科 历史知识 游戏攻略 人物百科 生活常识 首页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东湖快语| 让环卫工人4小时翻8吨垃圾找儿童手表,是暖心故事还是浪费人力?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4 08:31:00    

湖北日报评论员 付勤

近日,广东游客卢女士一家在太原前往大同的高铁上不慎遗失一块儿童手表,经定位确认,手表已随垃圾进入中转站挤压箱,但箱内有约8吨垃圾。两名环卫工人徒手在垃圾堆中逐一翻找,4个多小时后,终于从堆积如山的垃圾中找到手表,并于当晚送还卢女士手中。

这一事件被当地媒体称为“暖心故事”,但在报道后却引发大量争议。网友纷纷质疑,一块普通的儿童手表是否值得如此耗费人力物力?两名环卫工4小时高温作业,加上垃圾转运成本,远超几百元的手表价值,并担忧环卫工人的劳动权益是否得到有效保障。对此,当地回应称,此类服务并非个例,只要市民有需求,就会尽力提供帮助。

以往这种千方百计寻找失物的报道,往往是具有特殊作用或意义的物品,如听障人士的人工耳蜗,存储去世亲人照片的手机等等。对这类失物,网友的态度截然不同,一般会积极转发帮忙寻找,找到了更会积极点赞、感谢。但这一事件中很多人持不赞成态度,是认为高温下徒手翻垃圾存在健康风险,环卫工人承担了过重的额外劳动,游客自身疏忽不应由公共资源买单。

一个“暖心事件”,为何会在舆论场上产生反效果?近年来,公众时常对一些“感动瞬间”不买账,甚至产生反感,深层原因是权利意识的增强和公共价值观的转变。有观点认为,公共资源如环卫、医疗、警力等是全社会共享的,总量有限,应优先保障基础需求和紧急情况。要求劳动者在高温、高危环境下处理本可避免的工作,是忽视劳动者权益,增加社会成本。

反对过度依赖公共资源,并非否定人性化服务,而是呼吁建立更科学的机制,在服务标准、劳动保障和公众责任意识上寻求最大公约数。回溯以往案例,真正让公众感动的瞬间,往往来自真实、自发的善举,来自制度性进步和高效解决问题的智慧。 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找到这块手表的是智能垃圾分拣系统,而不是满头大汗的环卫工人,那么结果应该会完全不同。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