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边有座黄瓜大观园 苏报融媒记者 刘达 朱亚蕾/摄制
初夏时节,应季瓜菜陆续上市。在苏州太湖现代农业蔬菜示范基地(二期)的一片试验田里,一场关于黄瓜的“国际盛会”已悄然上演。在一座不到两亩的大棚内,36岁的“新农人”薛刚培育出了十余种来自天南海北的黄瓜,每天采摘量达上千斤,其中水果黄瓜就有上百斤。
薛刚在介绍黄瓜 苏报融媒记者 朱亚蕾/摄
走进薛刚的黄瓜大棚,与室外略带燥意的初夏空气不同,棚内湿度宜人,一股黄瓜特有的清冽香气扑面而来。放眼望去,一排排整齐的藤蔓攀援而上,浓绿的叶片间,缀满了形态各异、颜色深浅不一的“主角”——黄瓜。有的顶花带刺,身形窈窕;有的敦实粗壮,纹路别致;有的表皮光滑,泛着油亮的光泽......很难想象,这小小的空间竟“藏”着如此多的黄瓜品种。
薛刚随手拨开一片叶子,露出一根瓜身布满细密白刺的黄瓜,“这就是市面上大家熟悉的‘水黄瓜’,学名叫华北型黄瓜,像北京大刺、长春密刺都属于这个类型。它的特点是长势中等,果实细长,口感清脆,适合生食或者凉拌。”他边说边走向另一侧,指着几根表皮颜色略深、个头稍短的黄瓜说:“这种是华南型,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旱黄瓜’,九月青、杭州青皮是它的代表。它相对来说枝叶更繁茂些,果皮稍硬,风味也略有不同。”
在薛刚的“黄瓜大观园”里,除了这些国内的“当家花旦”,还有不少漂洋过海而来的“洋面孔”。“那边几垄是欧美型黄瓜,你看它的果实多是短粗型的,刺瘤比较稀疏。”薛刚继续介绍,“还有这个,主要来自荷兰等地,它的特点是叶片大,果实基本光滑无刺,很多是单性结实,也就是说不用授粉也能结果,特别适合设施栽培。”他拿起一根约十五厘米长、瓜形匀称的黄瓜,补充道:“以这荷兰水果黄瓜为例,它的种子是从欧洲引进的。你看它一节就结一个瓜,瓜条长短在13到17厘米,口感清爽微甜,很受市场青睐。”此外,大棚里还试种了来自日本、以色列等地的特色品种。
菜用黄瓜 苏报融媒记者 刘达/摄
对于普通市民而言,在菜市场选购黄瓜,大多是凭外观大小的直观感受。但薛刚告诉记者,不同品种的黄瓜,其特性差异远不止于此。“口感、甜度、脆度、果肉的细腻程度,甚至抗病性和产量,都有很大区别。”他解释说,市面上常见的黄瓜主要分为菜用黄瓜和水果黄瓜两大类,而仅仅是水果黄瓜这个门类,就能细分出诸多品种,它们在长度、表面的纹路、单个果实的重量乃至抗病虫害的能力上都各有千秋。
藤蔓上的水果黄瓜 苏报融媒记者 刘达/摄
薛刚坦言,他之所以在这么一个棚里“集齐”十几种黄瓜,并非猎奇,而是希望通过实际种植和观察,筛选出那些基因表现最优、最适应本地气候条件,同时又兼具良好口感和市场前景的品种。“比如有的品种抗病性强,就能减少农药使用;有的品种产量高、结果周期短,就能提高种植效益;有的品种风味独特,就能满足市民对高品质蔬果的需求。我们把这些优良特性筛选出来,进行优化组合,未来才能更好地向市场推广。”
薛刚在检查黄瓜状况 苏报融媒记者 朱亚蕾/摄
“技术是特色农业的支撑,土地从不会辜负创新。”薛刚介绍,这些年他还携手科研院所开展积极合作,用现代技术为传统农业添彩。“阴雨天大棚光照不足,我们就装上激光灯;年轻人爱吃贝贝南瓜,我们和苏州农科院合作试种了几亩,看看能不能推广;外国人吃的洋蓟80元一斤,我也种了几株……”看着自己的大棚,薛刚又在规划下一轮的“试验计划”。
(苏报融媒记者 刘达 朱亚蕾/文)
编辑:钱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