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奉化大堰镇,南溪村的山谷里已浮动着若有若无的甜香。
沿着青石板路拐进山坳,蓝白相间的大棚在梯田式坡地上层层叠叠,塑料薄膜上凝结的露珠正顺着弧度滚落,在晨光里划出银线——这里藏着属于奉化的“水果秘密”:曾躲在荆棘丛里的野果“阿公公”(学名蓬蘽),正经历着从山间野味到产业新星的蜕变。
大棚里的果实。通讯员供图
掀开大棚门帘的瞬间,温热的果香扑面而来,混着湿润的泥土气息。60厘米高的蓬蘽植株呈伞状铺展。枝头垂挂的果实红得透亮,未完全成熟的泛着淡金,成熟的则像烧红的玛瑙,表面细密的绒毛在灯光下几乎能看清每一根,正是这些绒毛,让不少人想起孩童时喊着“阿公公熟了”往山里跑的场景。
“摘的时候要捏住果蒂轻轻旋,像这样。”基地负责人谭红霞的手掌在枝条间灵活游走,指尖捏着一颗果实示范,指甲盖边缘还留着淡淡的红印。她摘下的果实底部微微凹陷,这是成熟度达标的标志:“野生的果径只有1厘米,现在我们种的能到2.5厘米,空心结构没变,咬开时果汁会‘滋’地蹦上嘴唇。”
图为分级后的大果 通讯员供图
分拣台上铺着白色棉垫,工人们戴着指套,用定制的亚克力板测量果实直径:“2厘米以上算特级果,1.5厘米到2厘米是一级。”58岁的李阿姨捏着放大镜检查果蒂,不放过任何一点褐色斑点。分级后的果实被放入礼盒,内衬是透气的绵纸,每颗果子之间隔着软海绵。
经过多年种植,夫妻二人已经积累了不少老客户,每年,客户们都会主动来电订购,“阿公公”的销售半径也逐年拓展,价格在140元/斤左右。王增力是他们的合作客户之一,一大早,他驱车来到南溪村,将打包好的“阿公公”一篮篮搬上车,准备发往宁波市区各家水果店。
“昨天运了150多斤到湖州去卖。”王增力笑着说,“阿公公”酸甜可口,大家都爱吃,市场需求很大。据了解,今年蓬蘽的销售季将持续到本月中旬。
农户们正在采摘蓬蘲。通讯员供图
在大棚角落的木桌上,摊开的笔记本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手记,记录了蓬蘽每年的生长情况。谭红霞的丈夫卓侃告诉记者,经过多年探索,夫妻二人逐渐掌握了“阿公公”的脾性,且南溪村位于横山水库的尽头,良好的自然环境为“阿公公”提供了优质的生长空间。“‘阿公公’不只是一种水果,也是许多70后、80后的回忆,我们希望能将‘阿公公’推广到更大市场,让更多消费者品尝到大山里的味道。”谭红霞说道。
暮色中的大棚亮起暖黄色的灯,卓侃蹲在田垄间检查最后一垄植株,指尖划过叶片时,惊起两只小飞蛾。远处传来冷链车发动的声音,带着新鲜果实驶向城市,而在育苗棚里,新一批扦插的枝条已冒出嫩芽——这些继承着山野基因的植株,正带着两代人的记忆与期待,在科技与情怀的土壤里,继续书写着属于“阿公公”的甜蜜篇章。
甬派客户端记者 鲁威 通讯员 何腾涛 邬丹盛
编辑 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