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邯郸头条##肥乡头条##肥乡# 感恩遇见,您可以点下“关注”,每天了解各地地理和人文。
一、历史人物传说
1. 肥义献策与肥乡地名起源
肥乡的得名与战国时期赵国忠臣肥义密切相关。肥义是赵武灵王的相国,力主推行“胡服骑射”改革,并辅佐幼主赵何(赵惠文王)。在“沙丘宫变”中,他为保护赵惠文王而殉难。后人感念其忠义,将其故乡命名为“肥乡”,并修建肥义公园以资纪念。
2. 平原君赵胜与成语典故
平原君赵胜(赵惠文王之弟)是战国四公子之一,其墓位于肥乡索家寨。他因“毛遂自荐”“奉公守法”等典故闻名。赵奢(赵国田部吏)因依法处决平原君家抗税者,被平原君举荐给赵王,成为“奉公守法”的典范。
3. 廉吏于成龙与漳南书院
清康熙年间,直隶巡抚于成龙在肥乡兴办私学,惩处恶僧,后扩建为漳南书院(全国著名书院之一)。当地百姓立碑纪念其功绩,石碑现存于元固乡中油壶寨村,碑文记载其事迹。
4. 韦景骏治水与民俗表演
唐代官员韦景骏任肥乡县令时,治理漳水泛滥,修筑堤坝,造福百姓。后人将其事迹编入民俗表演《韦景骏过肥乡》,融入踩高跷、抬扁担等元素,成为正月十五北营村民俗活动的重要内容。
二、民俗传说
1. “送羊”习俗与孝道教育
肥乡特有的“送羊”习俗源于“羊羔跪乳”和“沉香救母”的传说:
羊羔跪乳:舅舅通过放羊场景教育外甥孝敬父母,后演变为舅舅送面羊(现为蛋糕羊)给外甥,寓意传承孝道。
沉香救母:沉香要求舅舅杨二郎每年送羊以赎罪(“杨”与“羊”谐音),形成六月送羊的传统。
2. “正月十六娶姚二妮”
南赵村元宵节民俗活动,通过诙谐的游演讲述婚姻教育故事。参与者近百人,包含轿夫、丫鬟等角色,旨在倡导家庭和睦,现正申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3. 跑竹马艺术
高庄村的跑竹马起源于1900年,为迎接慈禧太后回銮而创。表演者身跨竹马道具,演绎《穆桂英挂帅》等故事,结合武术动作和锣鼓伴奏,现为濒危民间技艺,正积极申遗。
三、宗教与仙人传说
1. 元固崇喜寺铁佛奇缘
明嘉靖年间,河头堡农民掘得铁佛一尊,原计划送往大佛寺,但运送至崇喜寺时车马停滞不前。寺内住持认为此乃佛意,遂迎佛入寺,并定三月初八为开光法会,后演变为盛大庙会。
2. 仙姑洞与医者仁心
一女子逃婚至崇喜寺,隐居洞中修行成仙,以医术救治百姓。后人建仙姑阁供奉其像,并与佛祖同祭,三月初八庙会亦成为纪念她的日子。
四、家族兴衰传说
赵云堡与明代郭氏家族
村名源于三国赵云曾在此扎营。明代郭氏家族自河南迁居此地,以耕读传家,百余年出进士四人,官至户部主事、知府等职。家族祖训强调孝悌忠信,祠堂对联“十秋围四春榜父子云初叨甲第”彰显其显赫历史。
五、地名与风物传说
肥乡织字土布技艺
旧店乡张庄村的织字土布可织出“福”“喜”等字样及蝴蝶图案,技艺传承千年。目前仅存十余名五十岁左右的艺人,面临失传危机。
以上传说与故事,均体现了肥乡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民俗文化,部分内容已通过非遗申报、文献记录等方式得到保护与传承。
谢谢您耐心阅读,谢谢您点赞、收藏,小编难免有疏漏,期待您的评论和补充感恩今日头条平台分享正能量,小编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