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讯息 家电百科 历史知识 游戏攻略 人物百科 生活常识 首页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培养更多民政高技能人才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4 07:04:00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线、基础性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对民政事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民政高技能人才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民政部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期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民政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就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方面作出制度性安排,为民政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养老护理、社会救助、儿童福利、残障康复等民生领域服务需求激增,但民政高技能人才总体规模不足、结构有待优化、职业吸引力偏低等痛点,带来人才供求的不匹配。以养老护理为例,我国养老护理员缺口达550万人,在人口老龄化加速到来的背景下,未来的民政服务供需错位可能进一步加大。因此,如何健全优化民政技能人才培育体制机制、吸引更多求职者选择民政行业,是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一道“必答题”。

健全奖励激励机制、提高民政人才各方面待遇是吸引技能人才的基础。职业待遇上来了,自然不愁人才不来、来了留不住。要建立技能人才薪酬待遇标准体系,保障技能人才工资与其技能水平、贡献程度相匹配。还应建立技能津贴,发放特殊岗位补贴,让技能人才的收入实实在在得到增加。还可以让技能人才享受落户、住房、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更多制度层面的优惠,增强其获得感。一些地方将养老护理员纳入住房保障范围,给予户籍申请便利,正是吸引技能人才的积极尝试。此外,可以在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先进工作者等各级各类评选表彰中提升对民政人才的表彰,用示范效应吸纳更多人才投身民政事业。

破除职业偏见、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是关键。许多民政一线岗位工作强度大、工作内容不被大众所熟悉,甚至受到世俗观念的误解。发展与民政事业需求相适应的教育体系,不仅是提升民政工作管理、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树立正确的民政职业价值观、为受误解职业正名的破局之举。2024年,全国首个殡葬本科专业招生,便是殡葬行业打破职业偏见的有力举措。除此之外,还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公众破除偏见,营造“技能宝贵”的社会氛围,让民政领域工作者获得应有的尊重和尊严。

打破职业发展“天花板”、拓宽职业发展渠道是根本。民政领域发展上限低、发展前景不明确是难以吸引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原因。要建立健全民政人才技能职称评定体系,积极推动用人单位由“五级工”制向“新八级工”制转变。支持用人单位建立健全常态化培训制度,持续提升人才综合能力素质,不断适应民政领域新的发展状况。鼓励优秀人才从专业技术岗位转向管理岗位,破除职业发展的单一路径。(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李正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