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讯息 家电百科 历史知识 游戏攻略 人物百科 生活常识 首页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85家财险公司一季报:承保端明显改善,头部险企拿走八成利润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8 21:31:00    

当前,各家保险公司陆续披露2025年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摘要,今年以来财险业的经营情况也浮出水面。截至5月8日北京商报记者发稿,已有85家财险公司公布今年一季度经营情况。综合来看,今年一季度财险公司业绩表现优于市场同期,净利润增速超65%。

不过,财险市场“马太效应”依旧十分明显,头部险企稳坐市场头把交椅。在强者恒强的市场竞争格局下,中小财险公司的盈利能力相对较弱,仍面临着较大的发展压力。

保费、净利润齐增

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一季度,85家财险公司共实现保险业务收入5161.44亿元,可比口径下同比增长5.4%;合计实现净利润256.07亿元,可比口径下同比大增66.91%。

综合盈利情况来看,位居“老三家”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和太保产险之后,排在市场第四位,也就是非上市财险公司盈利规模首位的,依旧是国寿财险,该公司今年一季度实现净利润14.03亿元,同比增长65%。

盈利榜中,紧随国寿财险之后的是“电力系”险企英大财险,一季度实现净利润7.59亿元。此外,今年一季度,大地财险、众安保险和中华财险的净利润均实现了快速增长,其中,增速最快的中华财险,今年一季度实现净利润5.54亿元,同比增长3008.31%。

从保险业务的维度来看,国寿财险的保险业务收入同样排在非上市财险公司首位,一季度实现保险业务收入308.14亿元。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一季度,财险市场也有“黑马”出现,申能财险的保险业务收入情况在85家财险公司中排名第12,已经成功挤入“腰部市场”。

与此同时,财险市场也在加速分化,头部险企越来越强,个别中小险企市场规模却极速萎缩。如燕赵财险去年一季度保险业务收入超10亿元,但今年一季度仅有5.89亿元,同比减少42.69%。久隆财险今年一季度保险业务收入仅有0.13亿元,同比减少47.51%。

展望2025全年,整个财险市场将会有怎样的表现?光大证券研报预测,在汽车以旧换新补贴政策延续及补贴范围更广的情况下,叠加国内置换购需求滚动释放,新车销量有望得到持续提振,推动车险保费增速延续向好态势;非车险业务有望在政策推动及经济逐步修复下维持较好增长水平。

近七成险企业务优化

除净利润外,综合成本率也是衡量财险公司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综合成本率包含公司运营、赔付等各项支出,由费用率和赔付率组成。该指标是保险公司用来核算经营成本的核心数据,也是衡量财险业盈利能力强弱的主要标准。综合成本率越低说明财险公司盈利能力越强。如果综合成本率高于100%,则意味着保费收入未能覆盖支出,承保端面临亏损。

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一季度财险公司的综合成本率相较去年同期明显降低,剔除不适用的劳合社以及没有同比数据的申能财险,今年一季度,共有57家财险公司的综合成本率下降,26家公司综合成本率同比表现上升。这代表68.67%的财险公司综合成本率有所改善。

今年一季度财险公司综合成本率普遍改善,主要是得益于多个方面。经济学家、新金融专家余丰慧分析,首先,随着经济的逐渐复苏,企业和个人的风险保障需求有所增加,这为财险公司带来了更多的业务机会。其次,很多公司在过去几年中加强了风险减量和控制措施,优化了产品结构,提升了运营效率,从而降低了赔付成本和管理费用。再者,科技的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财险公司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效率,减少了人为错误和延误。

东吴证券研报分析,从外部看,一季度大灾较少利好财险公司降低赔付。据应急管理部数据,2025年一季度国内重大自然灾害损失同比明显减少,利好财险公司赔付支出的下降。从内部看,近年来公司持续优化业务结构,大力拓展家庭自用车新车市场份额,加速布局个人非车业务,改善业务结构。

不过,也有一些保险公司处在高综合成本率区间,比如,前海财险今年一季度综合成本率高达201.56%,位列84家财险公司首位。该公司今年一季度的综合费用率和综合赔付率分别为134.31%和67.26%,均处在高位。受成本高企等因素影响,该公司今年一季度实现净亏损0.19亿元,去年同期净亏损不足0.05亿元。北京商报记者就保险业务相关问题致函前海财险采访,但截至发稿尚未获得回复。

此外,日本兴亚财险和广东能源自保今年一季度的综合成本率也超过了150%。两家公司该指标分别为163.22%、171.34%。

“不合格”险企减少

风险综合评级是衡量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重要指标。按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保险公司需满足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5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风险综合评级在B级及以上,才属于达标机构。

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不包含未披露险企,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偿付能力不达标的财险公司仅有4家机构,分别是前海财险、安华农险、华安财险和亚太财险,这4家机构风险综合评级均为C。

继去年都邦财险、富德产险、渤海财险成功摘掉偿付能力不达标的帽子后,今年,珠峰财险也成功“摘帽”,风险综合评级达到了B。

珠峰财险解释称,2024年四季度,公司增资工作完成后,偿付能力充足率得到提升,偿付能力风险状况得到缓解。公司在此前IRR综合分析基础上,继续落实前期提出的整改措施,改善难以资本化风险情况,提升公司风险综合评级等级。

马太效应依旧

当前,整个财险市场的马太效应仍然较为显著。

从已披露偿付能力报告摘要的险企来看,一季度净利润排名前五的财险公司,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太保产险、国寿财险和英大财险,合计盈利208.8亿元,占所有财险公司净利润的81.54%。

此外,在85家财险公司中,有54家公司的净利润在1亿元以下,相较于头部险企差距较大。在强者恒强的市场竞争格局下,这些公司的盈利能力相对较弱,仍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财险市场上,产品种类和条款相对单一,缺乏差异化竞争。大型财险公司由于品牌效应和渠道优势,更容易吸引客户,而中小型财险公司则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此外,运营成本差异也是影响财险公司盈利的重要因素。大型财险公司拥有完善的运营体系和先进的技术支持,能够实现高效的成本控制。而中小型财险公司由于规模较小,难以摊薄固定成本,导致运营成本相对较高,进一步压缩了承保盈利的空间。

对于处在“夹缝”中的中小财险公司来说,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在市场中找准自身定位,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余丰慧建议,中小财险公司应明确定位,聚焦特定领域或客户群体。通过深入了解目标市场的需求和特点,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其次,加强技术创新和数字化转型。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提升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降低运营成本。同时,通过数字化手段拓展销售渠道和客户群体,提高市场竞争力。

北京商报记者 李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