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讯息 家电百科 历史知识 游戏攻略 人物百科 生活常识 首页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作文课上的一场“意外”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9 07:10:00    

在我多年的教学经历中,有一堂课至今仍历历在目。那是一节初中语文的作文课,按照计划,这堂课要讲解记叙文写作中的细节描写技巧。课上,我从经典文学作品中的细节描写片段入手,分析其精妙之处,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观察、运用修辞手法等方法来增添文章的感染力。学生们听得很认真,课堂气氛融洽而有序。

然而,当进入学生练习环节时,意外发生了。我让学生们描写身边一位熟悉的人,通过细节展现其性格特点。巡视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晓峰正咬着笔头,面前的稿纸一片空白。我轻声询问他是否遇到了困难。他抬起头,眼神有些闪躲,小声说:“老师,我不知道写谁,感觉身边的人都很普通,没什么特别的细节。”

这一回答让我意识到,我的教学预设出现了问题。在备课时,我理所当然地认为学生们都能轻松找到写作素材,却忽略了像晓峰这样对生活感知相对不那么敏锐的孩子。于是,我决定临时改变教学策略。

我示意学生们停下手中的笔,说:“同学们,刚才有同学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他觉得身边的人都很普通,没有细节可写。那我们现在就来讨论一下,什么是真正的‘普通’?”学生们开始交头接耳。我接着引导:“我们是不是忽略了那些习以为常的温暖与特别呢?大家想想,每天父母为你准备的饭菜,有没有哪一道菜是他们特意为你做的?有没有某个时刻,他们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让你印象深刻?”

这一番话像是打开了记忆的阀门,学生们纷纷举手分享自己身边那些被忽视的平凡细节。晓峰也受到了启发,他开始在纸上奋笔疾书,写下了妈妈早起为他煎鸡蛋时被热油溅到却从不抱怨,只是轻吹手指后继续忙碌的场景。细腻的文字中饱含着他对妈妈的爱与愧疚。

这次意外的课堂生成,让我深刻认识到,教学并非一定要按照预设的轨道一成不变地推进,而是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思维火花与困惑迷茫。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从那以后,在每一堂课的备课过程中,我都会更加用心地去思考可能出现的“意外”,预留出足够的弹性空间,让学生的真实需求和想法能够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回应。因为我知道,那些看似打乱教学节奏的瞬间,往往是珍贵的教育契机,蕴含着无限的可能与成长的力量,它们让课堂有了生命,有了温度。

(作者单位:山东省菏泽第一中学)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19日 第06版

作者:吴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