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捍江 陈明龙 本报记者 张磊
“一切正常、一切正常……”5月的大兴安岭,春寒尚未完全退去,却已进入森林防火的关键时期。在十八站林业局依西肯林场二连山829瞭望塔上,瞭望员徐学勇每30分钟就会通过对讲机,向指挥部汇报观测情况。这座24米高的铁塔,宛如森林的瞭望哨,徐学勇在这里扫描着周边的草塘、村落,不放过任何一丝异常。
“我们就是森林的眼睛,哪怕漏掉一缕烟,都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灾难。”徐学勇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
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障区,大兴安岭林区在5月迎来火险等级的全年峰值。高温、大风、干旱天气频繁出现,雷击火风险也不断叠加,防火形势异常严峻。这片8万多公顷的广袤林区,是兴安防火人守护生态安全的使命担当。
“这是防火注意事项,一定要仔细看看。”在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东南坡,多组防火入户宣传小组深入附近村屯,开展春季防火入户宣传活动。他们发放宣传单、张贴标语、签订责任状,将防火知识送到千家万户。
防火关键在于防人。早在防火期伊始,加格达奇林业局白桦林场就成立专项小组,逐户走访辖区内的村屯农户,让防火知识深入人心,并签订森林防火责任状,明确居民在防火工作中的责任与义务,从源头上减少火灾隐患。
森林火灾重在防范。大兴安岭林业集团森林防火办主任刘龙江告诉记者,攻坚期间,全区严格管控野外用火,将野外生产作业单位、种植养殖户等列为火源治理重点,严格落实野外跟班作业、“十有”“一盒火”等火源管控制度,全面禁止违规入山猎捕行为。遇到五级以上大风天气,林内生产、生活用火一律禁止。同时,增加管护力量,采取封沟巡线措施,在公路和支叉线沿线安排巡护人员。高危时段,及时发布橙色、红色高火险警报,全员进入高度戒备状态,有效降低火险隐患。
位于雷击火高发区的呼中林业局,每年5月开始都会开启三维雷电监测网。专班人员依托先进的雷电监测技术,开展“追雷”行动。通过实时感知、精准定位、科学研判、靶向监测,实现森林火灾“早发现、早出动、早扑灭”目标。
在大兴安岭各地防火部门,超大显示屏上清晰地展示着施业区内的森林植被、高山河流画面。“森林防火感知系统”这一高科技防火利器,实现了对森林状态的全方位监控。它与地区森防指监控系统相连,同时与防火检查卡口、智能监控瞭望塔、人工观测瞭望塔协同工作,为指挥决策提供可靠依据,确保火情早发现、早处置。
5月8日11时25分,绰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妙美山北出现森林火情。大兴安岭森防指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林地协同一体化指挥,2架航空消防飞机载着30名扑火队员开展滑降作业,队员携带卫星便携设备和无人机,第一时间抵达火场,控制初发火势,实现视频传输。指挥部通过森防感知系统全程监控火势动态,精准研判火场发展,依据可视化指挥体系,果断下令采用“东西两线夹击”“吊桶压制+地面清理”战术,6架直升机、838名扑火队员快速集结,仅用5小时41分便成功扑灭山火。
近年来,大兴安岭充分发挥科技优势,构建起卫星遥感、飞机巡航、高山瞭望、地面巡护、物联感知“五位一体”的全天候、立体式监测体系,通过精准预测天气和森林火险等级,及时发布雷电监测信息,为森林防火争取宝贵时间。
大兴安岭地区已连续多年未发生重大森林火灾,这份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政企防扑一体的领导体系、指挥体系和运行体系。
森防工作中,全区实行联防联控、防扑一体体制,坚持同心同向同治同责,秉承“一片林、一家人、一件事、一起干”理念,联合办公、协同作战。从地委行署、集团公司到基层一线,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确保每个山头、地块责任到人。
在组织机构上,地方应急部门与林业防火办联合办公,优化工作流程,提升工作效率。“五一”小长假期间,地委、行署、林业集团党政主要领导以身作则,各级包片领导深入责任区督导森防工作。200余个检查组深入各地,严查管理松懈、玩忽职守、落实不力的单位和个人,确保防火工作一体推进,通过“三级包保”和“四级网格化管理”,把责任落实到乡镇、林场、野外作业点,细化到山头、地头、人头。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林区扑火队伍时刻保持高度战备状态。6300余名专业扑火队员严阵以待,92支3050人的靠前驻防队伍部署到位。一旦发生火情,迅速启动扑火预案,采取“用飞机、调精兵”策略,通过地空协同作战,集中优势兵力,力争在最短时间内扑灭火情,实现“打早、打小、打了”目标。
大兴安岭通过“主动防、科学防、协同防”的立体化防控模式,连续多年实现重大火灾零发生。这场“五月攻坚战役”,不仅是对防火能力的考验,更是对生态责任的庄严承诺。未来,随着科技手段的不断升级和联防机制的持续深化,这片绿色屏障将更加坚固,为北疆生态安全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