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买过中式面包吗?这里的中式面包指的并不是馒头包子,而是融合了中医养生概念的所谓“药膳面包”。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一些年轻人开始涌入医院买面包。
报道中提到,扬州市中医院的药膳面包刚推出就成了本地爆款,上市首日数千个面包在1小时内便售罄,餐厅外排队买面包简直成了医院一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院区的药食坊推出的荷叶消暑包、黄芪养生包、麦冬吐司等颇受年轻人喜爱;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贵医食堂”推出了兼具地方和医院双重特色的“折耳根面包”;北京同仁堂旗下的知嘛健康把中式面包店开进了商场里。
莲芡排湿包、阿胶软欧、七宝美髯包……这些名字听起来就像从《本草纲目》中穿越而来的面包,既满足了年轻人的尝鲜需求,也在“朋克养生”流行的当下暗合着年轻人的消费需求。甜品中包装着养生功能,让年轻人在摄入碳水的同时,多了一些心理安慰。不止是药膳面包,近年来中药茶饮、中药面包、中药冰激凌等,轮番进入消费者的视线,并借助当下丰富的营销方式,打开了一条“药食同源”的跨界赛道。而选址在医院或者有知名品牌背书的中式面包,则让消费者对这类新产品多了一些对疗效的信任。
不过,在尝鲜之外,这些跨界食品是否真正有“排湿”“生发”等功能还要另说。在相关报道中,一位北京三甲医院的中医科医生表示,中药的专业性很强,每种食物的偏性不同,每个人体质各异,适合的配方也不同,商家想要在专业性和适配度方面做好很难,健康与味道好之间也不容易平衡。也因此,面对冠着“中医药”名头的食品,我们应该更理性地看待,我们可以为了味道购买、为了文化认同购买、为了好奇购买,而不必特别期待它真的能“对症”解决问题。毕竟,一些药膳面包和中药奶茶中的中药含量或许可以忽略不计,它更多的是为了营造仪式感和文化味。
当然,作为一种创新,这类跨界饮食产品不乏可取之处,“中药+食品”的发展也需要在不断地创新中找到美味与功效的平衡点。去年2月,《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卫生健康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提到要“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入生产生活”“推动中医药文化加快从内容供给向产品供给转化”。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提升中药质量 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也指出,要“以‘中药+’促进产业延链发展,丰富保健食品、食药物质等产品高质量供给”。
在这样的顶层设计之下,我们要思考的或许不仅是一个面包、一杯奶茶的问题,而是如何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完成中医药兼具传统与现代的表达。在这个过程中,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厘清科学创新与概念炒作、加强市场监管和评估,一样都不能少。(林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