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讯息 家电百科 历史知识 游戏攻略 人物百科 生活常识 首页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与IBD和解的勇气:一位医者与三位年轻人的生命对话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9 14:40:00    

2025年5月19日是第16个世界炎症性肠病日,主题为“打破禁忌,畅谈炎症性肠病”,鼓励围绕胃肠道问题展开开放对话,克服与炎症性肠病常常相关的沉默和误解。

这一天,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知识城院区的诊室里,消化内科主任医师郅敏教授的手机不时震动——这是她创立的IBD(炎症性肠病)患者公益组织“常在心”微信群的消息。一位刚确诊克罗恩病的18岁女孩正在群里求助:“我还能上大学吗?”病友们立刻接力回复:“我发病时还在高考,现在读研了!”“我做程序员五年了,病情很稳定!”

这种温暖的场景,也是郅敏教授坚持13年搭建医患桥梁的缩影。在她看来,炎症性肠病不仅是肠道病变,更是一场关于生命的修行。

郅敏主任在门诊

“身心同治”,开启IBD全面治疗新范式

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2025年中国患病人数预估已达到150万。近年来,我国IBD发病率明显上升,已经成为消化科疑难病。该疾病主要累及20-40岁的青壮年,病因未明,不能治愈,且复发率和致残率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消瘦、发热、乏力、腹泻、腹痛、血便等,这些常见的肠道症状往往让人第一时间不会联想到自己得了IBD,直到症状十分严重。

中山六院是国内很早就关注IBD疾病的医疗机构,目前两个院区分别有IBD病区,配备120+张床位,累计登记患者近1万例。今年3月,中山六院知识城院区正式启用。郅敏教授表示,“患者60%-70%来自广州市外,对他们来说,新院区提供了更便捷的就医选择。”她强调,新院区新设立的知识城消化内科不仅延续了原有的高水平诊疗团队,还优化了就诊环境和流程,60张专科床位将进一步缓解患者的住院需求。

“我们始终相信,好的医疗不仅需要技术以及医疗硬件的支持,更需要用心。”郅敏教授强调。

在二十余年的临床实践中,郅敏教授深刻体会到IBD患者需要的不仅仅是药物治疗。“IBD好发于青壮年,他们正值人生黄金期,却要面对终生治疗的现实。焦虑、抑郁、社交恐惧……心理问题往往比肠道症状更难治愈。”正是这样的洞察,促使她在提升医疗硬实力的同时,始终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

2014年,由郅敏教授牵头的IBD患者公益组织“常在心”应运而生。在这个微信群里,病友们不仅分享各地医保政策、抗病食谱,还会组织线上读书会、心理互助等活动。“常在心”既提供了实用的医疗资讯,更成为了3000多名病友的精神家园。“患友群最宝贵的是让病友明白,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郅敏教授说。她至今仍记得,有位患者在群里找到同城病友后,终于敢穿着造口袋去游泳的经历,“这种重获生活勇气的瞬间,比任何药物都珍贵”。

林海鑫(化名)是公益组织“常在心”的一名志愿者,他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罹患克罗恩病的经历。2018年确诊克罗恩病后,他经历了长达4年的反复发作期。“就像修一辆经常掉链子的自行车,但你不能抛弃自己的身体。”在郅敏教授团队的持续帮助下,如今32岁的他不仅病情稳定,还成为了帮助其他病友的志愿者。自己淋过雨,就更想为别人撑伞。每次和病友交流,他说大家都能获得双向治愈的力量。

这种医患携手、病友互助的温暖,正是“常在心”最珍贵的价值。随着越来越多患者加入该公益组织,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消化内科将继续以“医疗-心理-社会”的全方位支持体系,让更多患者得到规范治疗,重拾生活的希望与尊严。

与疾病和解,最好的治疗结果是回归社会

IBD不能治愈,又很折磨人,一辈子都要用药。这让很多被确诊的年轻人一时间无法接受。郅敏教授回忆道:“曾有位21岁患者确诊后当场出走,他的单亲母亲哭着求助。当时我正怀着孕,开着车沿江寻找。幸运的是,男孩最终想通了,自己回到了医院。”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IBD诊室上演。

正是这些年轻患者的故事,催生了全国首档观察室类IBD公益纪实节目《我和我》。据记者了解,该纪录片历时半年深入跟访拍摄,聚焦了三位青年与IBD和解共处的成长故事。作为国内首个聚焦IBD的大型公益纪录片,该片打破了疾病认知的壁垒,让更多公众认识IBD,了解IBD,改变IBD。其中一位主人公正是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郅敏教授向记者介绍,这个女孩从高中开始患病,经历了肠道切除。她在“常在心”公众号写了一句话,“无解的疾病,有药的治疗,终要与自己和解。”

“疾病或许会改变肠道,但不该摧毁人生。”郅敏教授强调,病人对自己、对生活有信心很重要。就像纪录片呈现的那样——当患者学会与疾病共处时,IBD只是生命的注脚,而非全部。

规范治疗与自我管理的博弈

医学的进步和创新药物的可及性,为患者带来了更多治疗希望。“过去没有那么多药,我们就只能用激素,导致患者普遍有脸肿的现象,慢慢地,我们有了包括生物制剂在内的更多治疗选择,患者可以接受更创新的治疗,拥有更好的预后。”

随着生物制剂等新药不断纳入医保,炎症性肠病的治疗选择日益丰富。对此,郅敏教授进一步强调了个性化方案的重要性,“每个患者的疾病阶段不同,药物使用也不一样,需要根据患者病情特点制定规范化治疗方案,实现最佳治疗效果。”

IBD难处在于病因未明,发病机制不清。郅敏教授坦言,即使是最好的药物也存在“天花板效应”,整个人群达到的有效率(溃疡愈合)只占40%-50%。随着诊疗手段的进步和治疗观念的不断改变,IBD治疗已迈向“早诊早治”的新共识。与肿瘤防治理念相似,通过早期筛查和规范干预,能够有效阻止肠道纤维化和狭窄的发展,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在临床中,郅敏教授也遇到了很多患者不规范治疗的行为,比如擅自停用生物制剂,吃偏方导致肠道狭窄等情况。“跟着医生走,听着医生的,做好长期自我管理才是最重要的。”郅敏教授强调,“IBD治疗不是消灭疾病,而是教会患者与之共处。”

文、图|记者 张华

编辑:秦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