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讯息 家电百科 历史知识 游戏攻略 人物百科 生活常识 首页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版权护航,传统文化产业绽放新光彩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4 10:02:00    

日前,在福建省泉州华侨职业中专学校内,一场别开生面的知识产权宣传周版权宣传活动热闹举行。现场发布《幼儿园闽南语绘本》,将童趣盎然的绘画与地道的闽南语表达相融合,让“乡音”浸润童心。

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以及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泉州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近年来,泉州市版权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针对打造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制定并实施一系列举措,在版权保护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多维协作构建防护网

泉州市为了构建“行政+司法+社会”的立体化保护网络,2024年12月出台《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文旅产业知识产权管理暂行规定》,通过明确版权归属、规范版权交易、打击侵权行为等措施,为传统文化产业的版权保护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同时,泉州市通过着力打通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渠道,健全“知识产权快速维权协作机制”,实现版权简易案件和纠纷“一门办理”“一次解决”。“2024年著作权纠纷适用简易程序比例达96%,案件审理周期同比减少4.82天。”泉州市委宣传部四级调研员石恒介绍道,通过版权、公安、检察、法院等部门的密切协作,行政执法、司法保护成效明显。2024年,泉州全市办理版权侵权行政案件19起,涉案金额近400万元,泉州市版权局连续7年获评全国查处重大侵权盗版案件有功单位。

全链条服务激活版权创造动能。泉州以版权服务工作站为支点,构建起覆盖创作、登记、交易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其中,在入选的福建省第一批、第二批版权服务工作站重点服务科研成果转化、传统工艺创新、版权维权等领域,泉州版权作品登记量连续14年居福建省前列,2024年达18.8万件,同比增长81.6%。

创新赋能产业升级

“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创新转化促进了文化产业升级。”石恒说,在激发文化创新方面,泉州市推动版权保护与文化创新深度融合,打造“非遗+版权+产业”的发展模式。

泉州鼓励文化企业和个人进行文化创新,推动版权转化运用,提升溢价能力,包括把握世界遗产城市的独特优势,推动文化遗产与纺织鞋服、建材家居、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如将泉州提线木偶戏、南音等传统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现代设计,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各类创意设计、手工艺品等产品深受市场欢迎。

泉州“簪花兔”“十龙九子”“猴行者”“七彩刺桐蛇”等IP火爆“出圈”,助力推动泉州成为网红城市,“世遗之城”因版权更加光彩夺目。2024年,泉州市衍生产品销售额突破2800万元,成为现象级文化消费热点。

“将更多社会资源引导投入到传统文化,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创作生态,促进文化产业的整体提升与繁荣。”石恒说,泉州市为版权保护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设立了戏曲扶持专项资金500万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000万元,制定扶持办法,激励优秀戏曲作品创作和保护,通过财政支持,鼓励文化企业和个人进行版权登记。

提升版权宣传影响力

近年来,泉州市高度重视版权保护宣传教育,通过举办培训班、讲座、展览等形式,向广大文化工作者和市民普及版权知识,提高公众的版权保护意识。结合每年知识产权宣传周系列活动,该市举办版权知识讲座,邀请专家学者分享版权保护的案例,充分利用媒体平台,广泛宣传版权保护的重要性和相关法律法规,营造全社会尊重版权、保护版权的良好氛围。

泉州市去年还承办了2024年全国版权社会服务培训班,开展“五个一五进”活动,即一场“‘泉’民开讲”专场宣讲进机关、一组宣传海报进学校、一套有奖问答进网络、一轮司法服务进企业、一系列线下普法进社区等。

与此同时,泉州市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通过举办“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等活动,向世界展示泉州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鼓励文化企业和个人走出国门,开展国际版权贸易和文化产业合作。

南音、梨园戏等艺术团体近年来赴海外演出超百场,赢得了广泛赞誉和好评;德化陶瓷版权保护经验作为“中国方案”在全球推广;建设海丝数字文化版权平台,吸引了众多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师签约授权,链接版权创作者与需求方,实现了大数据精准调节版权交易供需匹配。

石恒表示,泉州市与国际市场的接轨,为传统文化产业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让泉州的传统文化产品能够更好地走向世界,实现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未来,泉州将以版权为引领,持续推动传统文化产业与现代科技、现代设计深度融合,创造出更多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和产品。

(本报记者 张福财 通讯员 蔡丽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