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博物馆倒数第一之争”近来登上热搜,有网友吐槽自己去过的博物馆:或调侃展品布局混乱、展陈设计单一,或感慨部分文物的审美与大众期待存在落差。
网友的调侃并非空穴来风,国内部分博物馆在展品维护、布展逻辑和服务细节上确有不足。数据显示,今年“五一”期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超6049.19万人次,同比增长17%,参观量再次刷新历史纪录。当95后、00后成为观展主力,他们的需求早已超越“看个热闹”,在遭遇展品陈旧、互动性差等情况时,失望与不满难免转化为网络调侃。这种现象本质上是文化消费升级的体现:更多人不再满足于“到此一游”,而是渴望更专业、更沉浸的文化体验。
面对争议,博物馆并非只能被动应对,更应主动求变。人们已经看到一些成功案例,比如甘肃省博物馆凭借“绿马”文创IP成功破圈,2024年接待量突破250万人次;今年暑期,北京部分博物馆实施错峰开放、延时开放,为更多游客提供更优质的参观选择。
在行业层面,博物馆正从“静态展示”向“参与式体验”转型。博物馆的生命力,不仅在于藏品的陈列,更在于让历史“开口说话”、让文化“可感可触”。有媒体指出,AI技术应用下的藏品数字化以及“博物馆+”模式正成为新趋势。例如三星堆博物馆推出“寻觅三星堆”VR项目,让观众得以“回到”祭祀坑发掘现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的“15分钟博物馆”,将旅客的等候时间转化为文化熏陶的过程;中小博物馆则通过“小而美”策略突围,上海西王花园弄堂博物馆以老式缝纫机、传呼机等300余件生活物件为线索,串联起上海百年居住史,让观众沉浸式体验石库门生活的烟火气。
事实上,去年5月中国博物馆协会发布的评估结果显示,202家一级博物馆均通过评估,仅有1家二级博物馆、1家三级博物馆被评为“不合格”,国内博物馆总体运行水平良好。
“倒数第一之争”并不是恶意的挑剔,而是公众对文化场域的更高期待。对一些被点名吐槽的博物馆而言,这也可以成为其自我革新的契机。甘肃省博物馆通过“铜奔马”公仔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等成功案例就表明,博物馆已有能力将各类争议话题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关注度,在互动中重构与公众的文化对话。唯有如此,博物馆才能真正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让文化遗产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
原标题:《“倒数第一之争”不仅仅是调侃》
栏目主编:范兵
来源:作者:王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