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芳杰
据澎湃新闻,一篇题为《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子宫肌瘤围手术期的情绪和生活质量临床应用效果》的论文,近日被网友广泛议论。论文称“选取了子宫肌瘤患者8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8例,女12例”。“子宫肌瘤男性患者”引发质疑。
涉事论文
5月6日,《中国医药指南》杂志社在其官网发布《关于学术不端的声明》,称对涉事编辑已作出辞退处理,并制定了整改措施。
从此篇论文来看,研究将60%的“男性患者”纳入对照组,且年龄分布、病理分期等数据逻辑混乱。类似案例中,作者声称“男性患者”系录入错误,但审稿流程形同虚设、编辑专业素养缺失的问题暴露无遗。从流程上看,审核人员未能对文章内容进行严谨细致的审查,未能及时发现其中的错误;部分编辑和审核人员责任意识不足,对学术规范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在工作中未能严格遵循学术出版的标准和要求。文章的刊出,影响了刊物的公信力,也对学术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
而事件反映出的学术不端,则再次敲响警钟。部分作者为职称晋升批量生产“数据论文”,催生造假产业链。2023年5月29日,国际学术期刊《肿瘤的基因治疗》(Cancer Gene Therapy)在撤稿说明指出,一把可疑的带有划痕的钢尺图像,出现在四篇不同署名作者、不同期刊的论文中,涉及吉林大学、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今年4月,华南师范大学发布通报,确认该校副校长吴坚与研究员钟燕慧合作的论文《论习惯国际法的重构——基于南北国家利益平衡的视角》存在抄袭及不当署名等学术不端行为,并表示将“依规依纪严肃处理”。
伪造数据、剽窃成果,这些失范行为,已经超越了单纯的道德界限,而成为威胁国家创新力的风险因子。宫颈癌论文中的“男性患者”,让公众对科研结论的可靠性产生了根本性质疑,也对已经投入的科研经费造成了浪费。以此事件为例,处罚追责应层层落实,在强化事后惩戒的同时,更需注重事前预防体系建设。当前我国正深入推进“破五唯”改革,教育部等部门已出台系列政策文件,指导高校构建符合学科特点的学术评价体系。建议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多维度的学术质量评估指标,完善同行评议机制,强化过程性学术监督,通过制度创新从根源上防范学术失范行为,让学术诚信成为科研人员的骨子里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