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民工到“智造先锋”
——记河北中铸爱军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工程师王艳春
4月24日,王艳春在编制施工计划。 河北日报记者 赵杰 摄
4月25日7时30分,河北中铸爱军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营部经理王艳春早早来到公司。她当天的工作需要先整理“汽车玻璃总成组件产品智能化生产建设”项目的备料清单,并在9时前到“京津冀5G+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协同创新示范基地”项目现场进行巡查。
2012年,25岁的王艳春以农民工身份加入公司负责预算工作。
初入公司时,王艳春每天要核对数百张施工图纸,在满是钢筋水泥的工地奔波十几个小时。王艳春说,要想做好预算、核算工作,就要坚持去现场,不仅能确保数据准确,还有利于她转型成为技术人员。
那时候,她白天跑工地,晚上看书自学二级建造师相关知识。“无论多晚我都要看会儿书,哪怕只有10分钟。”王艳春说,她从跑工地的经历中发现,传统建筑业需要更精准、更智能的管理模式,这让她有了奋斗的方向。
经过1年多的努力,王艳春成功通过了二级建造师考试,并转到技术岗位。2018年,秦皇岛侨商大厦项目启动,这是王艳春成为技术人员后参建的首个项目,对她来说既是证明自己的机遇,也存在着不小的挑战。作为当时国内寒冷地区建筑高度最高、总建筑面积最大的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节能公共建筑,侨商大厦项目的不少施工工艺都是王艳春首次接触。
“传统墙体的保温层在外侧,可以先筑墙再贴保温层,但侨商大厦项目是保温层在墙体内,原有的墙体浇筑工艺根本用不了。”王艳春说,为解决这一难题,她带着团队驻扎工地,不断优化施工方案,通过“错层浇筑”的办法,实现混凝土墙体与保温层同步施工。她主持攻克的《被动式建筑现浇维护墙体施工技术研究》获得河北省建筑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被动式建筑现浇维护墙体施工工法》获得河北省建筑业企业工法大赛一等工法。
“小王的笔记本比施工图还厚。”公司董事长薛守华指着王艳春办公桌上的工作日志说,“几乎每页都贴着现场照片,她总是在不断提高自己。”
通过一个个项目的历练,王艳春逐渐成长为公司的技术骨干,也通过不断创新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2022年,秦皇岛未来中心项目建设过程中,应用了王艳春和同事研发的可拆卸和免拆卸钢筋桁架楼承板,这种楼承板上贴有二维码,工人扫描后即可调取桁架板型号、安装位置、质量检测报告,全程数据可追溯。
“传统楼承板安装存在人工误差大、返工率高的问题。当时我和同事们在-20℃至30℃不同环境中反复测试,最终研发了可拆卸和免拆卸钢筋桁架楼承板,使施工周期缩短25%。”王艳春说。
近年来,王艳春在期刊上发表了《建筑地基基础和桩基础土建施工技术关键要点》等多篇文章,并获得《一种基坑边坡防护装置》等3项实用新型专利。她获得了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河北省建设行业巾帼担当等荣誉,成为河北省公共政策评估研究中心核心专家,更是在不久前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在自我提升的同时,王艳春积极搭建学习培训平台,帮助建筑业农民工群体向新时代持证上岗的产业化技术工人转变。
“这里的不少农民工都在我们公司参加过技术培训。”在“京津冀5G+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协同创新示范基地”项目现场,王艳春自豪地说,她为了让农民工兄弟吃上“技术饭”,积极推进教育部、全国总工会联合实施的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求学圆梦行动”,整合政、工、校、企多方资源,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农民工继续教育新模式,提升农民工学历层次和技术技能水平。
王艳春牵头成立了中铸爱军职业培训学校,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签约校企合作,与深圳中旭教育达成终身战略合作,几年来对农民工进行岗位技术培训上万人次,提高了他们的专业技能和胜任岗位能力。(河北日报记者 孙也达)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